在医学的漫漫征程中,有一位医者如灯塔般照亮了癌症患者的希望之路,他就是张代钊教授。当一场癌症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整个县城,张代钊毅然开启了辨证论治的法门,为无数生命带来了曙光。
(张代钊早年工作时期照片)
张代钊深入钻研历朝历代的医学古籍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寻得智慧启迪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,邪之所凑,其气必虚。” 中医认为肿瘤是正气先虚、邪毒炽盛、气滞血瘀、痰饮集聚所致,在中医概念里肿瘤属 “正虚”。而放化疗在消除肿瘤的同时,会损伤患者气血,进一步加重 “正虚”。于是,扭转 “正虚” 的关键便落在了中医所讲的扶正之法上。
然而,尽管中医提供了思路与方法,要将其验证却困难重重。癌症病情的凶猛如猛虎,让张代钊深感无力,他在减轻放化疗副作用的道路上艰难摸索,这一漫长的历程竟达十年之久。
直到 1970 年,一个重要的机会降临,使张代钊治疗癌症的医术更趋成熟。当时,河南林县及周边地区成为食管癌的高发区,发病率高达 20%,位居世界之首,癌症在家族内呈现高聚集现象,几乎每家都有人被食管癌困扰,林县也因此被称为 “癌症县”。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林县的情况,第一届全国肿瘤会议在天津召开,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决定 “组织精兵强将去往河南林县,搞治疗癌症试点”。张代钊作为北京医疗队副队长,奔赴当地。
在林县的两三年里,张代钊住在老乡家中,与百姓一同吃糠饼和盐腌白菜。他常常背着药箱,骑着自行车在崎岖的山路上为患者送药,尽管时常摔跟头,却从未停下脚步。他与医疗队成员在村里建立家庭病房,送医送药上门,全面观察病人。他们采用 50 多种抗癌中草药和单验方为病人治病,疗程长的达一年多,短的也有数月。使用抗癌乙片(夏枯草、重楼、白鲜皮、败酱草、山豆根等)治疗的 25 例经 X 线片及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食管癌的病人,总有效率达 50%,尤其对贲门癌疗效明显。同时,张代钊带领医疗队在农村建立小药厂,土法上马,自力更生,根据病人病情创制各种新药,制成散剂、糖浆、针剂等剂型,极大地方便了病人,深受农民欢迎。在临床治疗中,他们对食管癌病人展开中西结合的腔内放射治疗,经实验证明无一例出现毒副作用。
这三年的时光,让张代钊极大地丰富了用中医治疗癌症的理论和实践经验,更加坚定了他的 “扶正” 思想,为他日后进一步形成中医治疗癌症的思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张代钊以其执着与担当,在癌症的战场上书写着共和国医者的传奇篇章。